中式簿记

目录

  • 1 什么是中式簿记
  • 2 中式簿记的特征
  • 3 中式簿记的发展
  • 4 中式簿记的改良[1]
  • 5 相关条目
  • 6 参考文献

什么是中式簿记

  中式簿记是指我国历史上传统的记账、算账方法体系。其历史源远流长。《周礼.天官篇》有“岁会”、“月要”、“日成”的叙述;两汉时出现名为“簿书”的账册;宋元以后,吏办理报销或移交时编制“四柱清册”,簿记方法初具规模,以后传民间,逐渐发展成完整的中式簿记体系。早期的中式簿记,多为单式簿记。明清后,出现具有复式簿记性质的“龙门账”、“天地合账”;19世纪未受西式簿记影响,进一步发生变化。20世纪30年代,徐水祚等提倡“改良中式簿记”,因其不能适应处理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的要求,建国后逐渐被淘汰。

中式簿记的特征

  (1)实行现金收付记账法;

  (2)采用上收下付直栏式账页,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计算标准,确定本期收益费用

  (3)账簿不印页数,使用“过”、“入”、“两讫”、“平”、“销”等戳记,表示过账结账

  (4)将存项(各项财产总额)减去欠项(各项对外欠款总额)计算损益,存欠相抵的长途或短少,便是盈余或亏损;

  (5)在处理经济业务时,一般是先登记流水簿,继而过入誊清簿和分类簿;

  (6)分类簿设有资本生财存货、往来等账户

  (7)月终,分别结算前期结转、本期共收、本期共付、本期结存,据以编制成表。

中式簿记的发展

  原生态中式簿记分为政府和民间两类,均采用直书,金额采用汉字数码。中式直书政府簿记产生于周代,采用入出账法,是借贷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,适用收付实现制,基本上沿用至清末。

  中式直书民间簿记简称“中式簿记”,产生于战国末期的作坊和商业,亦采用入出账法,因为必须核算商品名称毛利润和损益,适用权责发生制。后唐长兴元年(930)净土寺的结算报告,采用的是入出账法。陆游(1125~1210)作《西江月?示儿曹以家事付之》一词吟咏道:“万事云烟忽过,百年蒲柳先衰,而今何事最相宜,宜醉宜游宜睡。早趁催科了纳,更量出入收支,乃翁依旧管些儿,管竹管山管水。”“出入、收支”是中式簿记的两种账法,证明曾经改革入出为出入和收支两种账法。经考证,“万历十九年十月起至二十年(1592)十月中止”的“收支银两册”,采用的是收支账法。明末清初改良出入和收支为收付账法,沿用到新中国成立。出入、收支和收付账法是西式贷借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,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(将在“四、清簿以及盘点留底簿起记账凭证作用”中论述)。

  1932年12月15日,《改良中式簿记概说》一书出版,该书攻击原生态中式簿记,“账户无一定之分类,账簿无一定之组织,账簿无一定之格式,账法无一定之规律”,简称“四无论”,把中式簿记贬低得无一是处。但是,该书也采用中式收付账法,可谓自相矛盾。现代中式簿记应当改直书为横书,改汉字数码为阿拉伯数码;而改良中式簿记仍采用直书和汉字数码,可以称谓保守派。1933年1月15日,有人说:“收付簿记法,实难及世界一致采用之借贷簿记法为完善而合理。”追随者竟然叫嚣:“必须继续努力,使借贷理论的普及,而遂将收付簿记法完全废除。”可以称谓废除派。会计史学家把一片打杀之声称为“改良与改革中式簿记之争”。可悲的是,今天仍有人这样学舌。在中式簿记没有总结成书的时代,其争论、攻击、评价,因为缺乏标准,难免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

  1950年1月、3月,章乃器先生在上海《大公报》发表《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账》与《再论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账》两篇论文。他认为:“我们固有的收付记账法,不但是民族的、大众的,而且是更科学的。反之,外来的借贷记账法,当然不是民族的,不是大众的,而且还是不够科学的。”振聋发聩,言简意赅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银行业改中式簿记直书为横书,改汉字数码为阿拉伯数码,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改良,并且出版了如《银行会计概论》等一批会计学专著,使中式簿记达到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。《中式簿记概论》演绎的是原生态中式簿记,是连接中式簿记实践经验与《银行会计概论》的桥梁。2001年版《会计学原理(新论)》为与国际接轨,改良收付为贷借账法。

中式簿记的改良

  (一)阻碍中式簿记发展的改良

  1933年徐永祚著《改良中式簿记概说》一书。该书曾指中式簿记账户无分类,账簿无组织,无格式,账法无规律。改良中式簿记,首先应当改直书为横书,改汉字数码为阿拉伯数码,该书却保守地采用直书和汉字数码。《改良》一书没有设定一则经济事项和分录,没有具体介绍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和如何编制会计报表。只是借鉴“西式簿记”的研究成果,扩大了账户名称,改两栏为三栏式账户,改四种为五十余种账簿格式,改三本清簿为十本日记账

  西式借贷记账法经过近800年的发展,会计理论已经相当完善,经济凭证(即原始凭证)逐步法制化,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相当规范。但是,借贷记账法仍然存在缺乏理论支持,损益表资产负债表项目排列方向不统一等问题。例如:世界上第一本会计学著作论述借贷账法:借贷“这两个符号是根据威尼斯城的习惯使用而来的。一般总是应先说明借方或per,然后才紧接着说明A方或是贷方。必须遵循习惯。”这就是借贷账法的“习惯”理论,不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,所以才会有诲涩难懂的评价;资产负债表左边列示资产项目,右边列示负债项目;而损益表上(左)边列示负债类项目,下(右)边列示资产类项目,两表项目排列方向相反。损益表项目亦与账簿左借方、右贷方的排列方向相反。

  中式簿记历经两千多年的改革和改良,期间经历过盛唐辉煌,北宋繁荣,康乾盛世的发展,造就了收付账法的科学性。但封建统治使商人在士农工商中的地位甚低,人们视会计技术为“末学”,20世纪之前没有总结成文。《改良》一书对此评论引发的改良与改革中式簿记之争,影响了中国商业文化遗产中的中式簿记的发展。

  (二)促进中式簿记发展的改良

  会计实践者创造了会计学理论,又不为理论所拘束。中国商人在12世纪之前,改革入出为出入和收支两种账法,明末清初又统一改良出入和收支为收付账法,并且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。20世纪初,西式借贷账法开始在学校中传播。六十年代会计人士创造了增减账法,再次改良了中式簿记,特点是改直书为横书,改汉字数码为阿拉伯数码,改分类账簿两栏为三栏:结账后的分录也制作记账凭证,改彩项结册为损益表,改存除结册为账户余额表,并出版了《银行会计概论》一书,具备了现代会计学的要素,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改良。但也存在一定不足,其没有认识到收付账法应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,也未明确收付账法是贷借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。

相关条目

参考文献

  1. 刘中文,李鸣山.中式簿记发展史略[J].财会通讯:综合版,2008(5)
阅读数:328